|
点击上方蓝字「晓瞰」关注我们
“一个发达领先的国家,一定至少有一所领先世界的大学。
”作者 | 阿莫 · 编辑 | 梅子
/ 1 /
2018年4月,网上一篇名为《北京大学李悠悠实名揭发长江学者沈阳教授》的刷屏文章,掀露了一起20年前大学教授性侵学生致其自杀的悲怆往事。
死者的大学同学、闺蜜李悠悠提到,20年前,一位名叫高岩的北大中文系女生,因为遭受教授沈阳的性侵和污蔑,最终选择自杀。
矛头直指南京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现任主任沈阳。
随着舆论的发酵,北京大学决定立即复核情况,沈阳被南京大学建议辞职,上海师范大学发表声明,终止与沈阳签订的校外兼职教师聘任协议。
△大学时代的高岩
这绝对不是一个偶发的个例事件!
2018年1月12日对外经贸大学一教授被指性侵一女大学生数月;2018年1月1日,北航长江学者陈小武被实名举报性侵女学生;2017年12月19日,南昌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被指长期猥亵性侵女学生。
试想而知,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学生遭遇了性侵却不敢发声,选择了沉默!
在权力、掌握的资源、心理成熟度不对等的情况下,师生之间的浪漫、性关系直接指向的是腐败和潜规则,造成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身体和情感的剥削。
我们愤怒!这些头上戴着高校教授光环、备受社会公众尊重的人,竟然对自己的学生做出如此龌龊不齿的事!
我们也困惑!大学作为知识和学术的殿堂,本该是一方净土的。可我们的大学到底怎么了?
其实在师德败坏背后,是大学精神的沦丧!
/ 2 /
在儒家的著作《大学》中这样论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近代梁启超先生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激励清华学子,蔡元培先生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寄望北大。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现代大学最核心的基本精神!
但很多时候在我们现在的大学校园中,精神被名利诱腐,思想也被体制束缚,
很多大学的校长并不是教授学者,而是上级选派任命的行政官员。由“教授治校”变成了“官僚治校”。
官本位的思想,使本该潜心于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的大学,变成了等级分明的科层式衙门。
手握行政权力的人决定着办学方向、学科建设、人员任命、经费分配、学术考核和职称晋级。
比如教育经费来源的单一与权力垄断,使各校不得不取悦于教育机关官员。同理,各院系、学科、学者也不得争宠于校方,长官意志凌驾一切,官本位愈演愈烈。
在这种环境中,甚至连学术水准有时候都以级别大小来衡量,级别越高,学术造诣自然就越深。出书、发表论文和争取科研项目经费就越容易。
日复一日,不仅是老一辈认真治学的真教授越来越少,新一代准备“学而优则仕”的伪教授也越来越多!
背后利益输送和潜规则造成的人身依附,使部分真正的学者也无奈成了领导的跟班,看着脸色做表面文章,哪里还有心思去做学问!这就是体制的“逼良为娼”!
学术研究成为了评职称、申请住房、晋级升官的筹码,钻营变通大行其道,学术剽窃、论文造假层出不穷。
被这帮人玷污和亵渎的“教授”称号不再是学术与学衔的标志,而成了区分工资待遇和权力等级的代名词而已。
一位大学老教授感慨地说:过去的教授是手工生产的,少,也就值钱;今日的教授是机器生产的,多,也就贬值了。
一个社会无论什么人都敢以教授自居,那自然什么人也都可以不把教授当回事了!
/ 3 /
2005年,温总理在看望病榻上的钱学森时,这位两弹一星的元勋就感慨说:
“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就是刺痛国人心的“钱学森之问”!
这么多年大学教育思想和理念在不断变革,却仍未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大学从录取率很低的精英教育,到为适应大众化大学教育的盲目扩招,带来的却是教育质量的下降和毕业就是失业的结果。
教育产业化让大学成为了生产人力商品、培训谋生手段的流水线,一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实用理念又让这条流水线充满了功利化。
从中学时候起我们就被灌输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庸俗实用教育观,使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只以是否好就业为导向,全然不顾个人兴趣和个体特质的差异。
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也是只参照就业率,追热门、赶时髦。
所以才会出现有的高校开设了类如高尔夫球场管理、电竞、网红等专业,还有的高校挑战了极限,开设了彩票发展研究专业!
是的你没看错!彩票发展研究专业!
在经历过漫长的求学岁月和独木桥式的残酷高考后,无数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们,开始是兴奋、好奇,然后就是迷茫。
最后很多学生在环境的影响下不知不觉也融入了低俗世故的校园文化。
他们专注的不是学识修养和人格的完善,而是绞尽脑汁和导师教授搞好关系以获得资源关照。
课下忙于参加各种社团去锻炼所谓的社交沟通能力,为了捞取有利于就业的资本和虚假的光环,除了去考各种各样的证书,就是拉关系、找路子争取入党,还有就是进学生会混个头衔,好在毕业简历上能多写几笔。
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精神几乎为零。
“关我什么事!”和“学这个有什么用!”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口头禅,读书也偏爱类如《厚黑学》《鬼谷子》一类的范畴。
除了眼前利益和娱乐新闻,很少有人会向自己已近荒漠的精神世界投去哪怕茫然的一瞥。
用一位高校学者的话说:“驯顺但又冷漠”成为现在大学生普遍的精神症状。
本该是重新认识自己和探索世界的美好大学时代,却过早的沾上了世俗的陋习,变成了精于人情世故、察言观色的市井市侩!
而师生关系中,老师在年龄、阅历、社会资源、行为调控等方面无疑占绝对优势。
尤其,在当下大学校园中,硕导、博导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否评奖、发表论文、顺利毕业乃至获得就业推荐等。
权力不对等或者说绝对优势造成了支配欲的膨胀和权力寻租空间的扩大,威逼利诱或是各取所需、利益交换,都折射出权力空间失衡下的异化与扭曲。
在这种体制下,有些导师把帮家里买菜、接孩子等事情交给学生;有些导师让学生帮忙完成私人的项目却几乎不支付薪酬;有的老师甚至为了增加人手,强迫研究生转博士生。最为可怕的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竟找不到一种应对方法!
2017年12月,西安交大在读博士杨宝德溺亡,其女友发文《名校博士不堪导师奴役自杀身亡,导师冷漠无情不闻不问》,称导师周某的批评指责,是导致杨轻生的直接原因。
2018年3月26日,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研三学生陶崇园从宿舍楼坠下身亡,还差两天,就是他26岁的生日,还差两个月,他就要毕业了。
陶崇园的死因被怀疑是在研究生期间,长期被导师精神压迫,无法摆脱,而这个导师曾被陶崇园认作义父。
象牙塔内错综复杂、勾连交织的社会关系,如同一张巨大的、张开血盆大口的蛛网,不仅吞噬了学生群体的权益和成长,也吞没了大学的良心、师道的尊严。
/ 4 /
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领先的现代化国家,都至少有一所享誉世界的现代化大学。而历次引导社会变革前进的先锋思想,也大都诞生于大学。
真正的大学不仅是有大楼大厦,还应该有仰望星空、埋头治学的大师!
一直认为世界上至少有两种职业是不该仅仅被当做谋生手段的,一是医生,二是老师。
医生拯救的是生命,而老师教化的是灵魂。
在我们现行的升学体系中,一个人要经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本科,完成整个系统的教育需要19年!
如果算上读研读博需要25年!每年用于教育支出占了整个国家GDP的4%左右,花费了一个中产家庭收入的45%左右,孩子的学业成为了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
但是当一个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拿着那张代表文凭的纸,在人才市场像商品一样被挑来拣去,结果论能力论待遇都远不如没有上过学的同龄人。
不仅如此,曾被社会当做“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在今天时常成为个别老板暴发户嘴里的“上学有屁用,还不照样在我手下打工”、“博士博士,啥都不是”!
我们是否真的该反思和心痛我们的大学,我们的教育?!
谢谢阅读
✎
作者 | 阿莫 图片 | 来自ssyer 和 pixabay
文章版权归晓瞰所有,转载和其他事宜请联系客服
微信ID | smj19850825 (联系时烦请注明来意~~)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
☟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精选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