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你送上月台,从此一个人走...”
怕是今年夏天最常见的画面了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就是手心里的宝
每年的开学季
总是可以看见家长们殷切又期许的眼神
明明满怀不舍,但又“狠心舍弃”
看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
by:爵士梦客
南昌大学这几天也是热闹非凡
对新生来说,九月,是大学四年的开始
而对于心心念念的家长来说
九月,是放手在人潮
送别他们成长中重要的一刻...
早上八点多,校区内外已经是人头攒动,校门附近随处可见“热烈欢迎新同学”的巨大横幅和热气球,新生的报名中心设在正气广场。
家长送学,计较的不是能力,而是爱
校园内,大部分都是爸妈陪同自己的孩子进行报道,父亲手上拖着厚重的行李箱、肩上挎着大包,母亲在一旁对孩子反复叮咛…
“这个拿好,不要丢了,待会儿要用,这个也别忘了,还有这个...”,絮絮叨叨之间是最朴实的关爱。
社会媒体上岗上线对家长送学行为的非议,家长送学计较的究竟是什么?
家住本地的家长满脸轻松,“让他自己去,都有人带,跟着也没什么用,就帮他搬行李,第一次来东西多”。
搬行李不过是个借口,终究不过一个“爱”字。
有很多同学表示,“我爸妈也是担心我,我都说了可以自己来,他们非得跟过来,看看我大学四年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子,我也没办法,又不能绑着他们不让来”。
部分新生也许是因为来到新环境感觉陌生,接触新事物也不太好意思,所以路上让妈妈陪着。
周阿姨倒是坚持的很,“他就是不说我也会来的,报道要两三天,她第一次出远门,我怕出什么岔子”。
放不下的,仅一人而已
一谈起送孩子的家长,一位接送学生和家长流的司机满脸无奈:“一车人,一半多是家长”。
by:滋滋烤面筋
“妈宝式”的孩子终究还是少数,“没有那么严重,我们从村里出来要转好几趟车,这大包小包的上火车累啊,他都还没出过远门,站台都不知道在哪里”,他们笑嘻嘻的,“下次啊,一回生二回熟,不来了哦”。
“小孩是不是独立能力有点弱啊?”,费叔叔皱了皱眉,“做父母的,小孩二十几年第一次出远门,哪个做家长的不担心?”
作为一个当爸当妈的,不管自己的小孩多大,在自己眼里,永远都是小孩。
他们有着不一样的名字,但却有一样的爱孩心。
这一点,无论是十岁、三十岁、甚至五十岁都一样。
by:狼鹰
只要你好,再苦再累都值得
大多远道而来的家长疲惫中都透着暖意,“我们都请假过来,火车二十多个小时吧,累啊,那又怎样?他开心就好了嘛,我们无所谓的”。
by:Gemniu
对外,爸妈身披铠甲,是个钢铁战士,为你披荆斩棘;
对你,爸妈脱卸盔甲,眼中饱含温情,为你遮风挡雨...
忙完了小孩报道的事儿,罗叔叔在2号门等车,“待会儿跟老同学叙叙旧,他就在这个学校当老师,毕业后,相聚不容易啊,都忙,趁这个机会好好聊聊”。
大多数家长都一样,把时间奉献给了子女和家庭,却很少舍得留给自己...
虽然“2+1”是传统的报道模式,但也不缺少拖家带口来的。
“九江过来开车就几个小时,来回很方便,家里人要过来沾沾喜气,顺便旅游一下”,一旁的李奶奶还不忘夸赞(孙女)一番,“有出息,读书好哇,以后造福百姓”。
一个人的时候,成长最快
对于没有家长陪同的孩子,也并没有多恐慌,“我们在网上约好了,反正都在南昌,挺近的”。
家庭的远近并不是什么问题,“高中的时候就住校了,我一个人可以,能打包的都直接快递了”,小小的年纪脸上挂着自信,“我知道他们一直是我坚强的后盾”!
下午四点多,迎新的志愿者还是一脸兴奋,丝毫没有疲惫的样子,“今天接了十几个新生了,大部分都是家长带来的,不过我们会让家长在旁边等着,尽量让新生自己走完报道流程,实在有不放心的要跟着也没办法”。
而到了晚上
家长们更是辛苦...
地铺如温床
下午六点左右,大部分家长选择了学校安排的返程地归家,“待着也没什么事,报道完就放心了”,而有些还没报道完的,家长选择再呆一晚。
体育场附近,一堆家长正在等候开门,“现在也没地方去啊,(学校)太大了,这里都是一路问过来的”,语气中透露着无奈。
“小孩(寝室)离这儿太远了,一个东边一个西边,(我)也没什么好陪的,他还得打扫寝室”。
选择在体育馆留宿一晚的,有些是因为经济紧张“过来的车费住宿费...花了好多钱了,现在我们自己住随便点无所谓,凑合凑合吧,反正明天就回去了,你看那些有车的就直接回去了,家里远些开高速也就几个小时,晚上就能到”。
by:行走的鱼028
世上有一种人
他们对子女很舍得
哪怕是摘星星月亮也尽力办到;
世上也有一种人
他们对自己很不舍得
任何开销都斤斤计较
只为把最好的留给子女;
他们是同一种人,叫爸妈。
by:Rainc_Chang
虽然留宿体育馆的部分是出于省钱,但并不是所有。
新生报道的时间本来就长,对于家住偏远地儿的人来说,即使开车回去,可能也要一天的时间,“来的时候赶时间(报名),回去不急,安全第一”。
即便学校已经加开了客车,也安排了志愿者,但是并不能面面俱到,人人顾全。
“旁边的宾馆都满啦,哪里还有住的地方哦”,袁阿姨焦急地打着电话。一听说体育馆能暂住一晚,满心欢喜,“在哪里?太棒了!”在子女面前,爸妈可能镇定自若,是个百科全书,可真的轮到自己,也会手忙脚乱。
“怎么不早点买票呢,这样挺不方便的”,“不好买,早了怕(孩子报道)办不完,家里好远,(现在买票)到家就凌晨三四点,家里离火车站还有段距离”。
by:杨哲摄影
在南昌大学任教的沈老师表示
每年都有大批的家长陪着孩子过来买日用品
“2+1”式是学生报名的“传统”模式
几乎占到报名总体的80~90%
by:南昌大学官微
新生报名常常出现两个极端
偏远地区的贫困生大多是自己来的
这部分人数比例在10%左右
而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
亲友团相当庞大,有时开两三辆车来报到
而南昌以及南昌周边的学生
大多选择自己报名
网上有项粗略的数据
简单的计算了家长陪同子女开学需要的费用
本省家长一般几百元
外省的一般两千元左右
而一些远途或陪同的家长超过3人的家庭
开销远远不止2000元
花这么些钱仅仅只是陪小孩儿报名
网上也是众说纷纭
▼
“家长流”到底该不该?
有人觉得这是小孩子从小被宠溺的结果
是丧失独立能力的“巨婴”
也有人觉得第一次出远门有家长陪同
作为家长担忧是正常的
这本就无可厚非,没什么好大惊小怪
@云上梦阙:成年了还不能独立,难不成完成个妈宝
@蜡笔尔隆:做父母的真不容易
@嗨鼻孔阿姨:学校给配的垫子和枕头,够贴心了,宾馆是真的不够住的
@禾_呈_王_民:南大后街有好多小兵馆,又不贵,至于吗
@CARPE0DIEM:主要是后街拆了,便宜的宾馆也没了。学校周边的宾馆又趁机涨价,原来就100多对于省吃俭用的父辈们都觉得有点贵了。现在涨到将近500除了土豪,谁住得起!
@版竹的力量:我们家族的兄弟姐妹们读书都是一个人去报名,都读大学了,还不能独立吗?
面对汹涌而至的“家长流”
社会各界看法不一
学校希望学生能够独立
但现在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
生活自理能力并不强
也因为他们涉世未深
开学时刚到一个新环境不容易适应
大多数家长认为,只有将孩子送到学校才放心
从这个角度讲,家长护送学生可以理解
by:人民网
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家长流”短时间内可以拉动消费
但对于社会资源而言,成本太大
尤其是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
家长护送会给家庭经济增加压力
▼
“家长流”真的普遍?
不管子女愿意还是不愿意
每年护送子女来学校报道的家长数不胜数
谁还没和家长共同开个学
by:南昌大学官微
正所谓孩子是父母亲的心头肉
关心自己的子女再正常不过
总有家长捧在手心怕摔了
护在心口怕磕了
放在社会历练怕疼了
什么事情都得亲力亲为
把自己的小孩活生生的变成了妈宝
一出门就丧失自主能力
而有些家长则是让他们自己成长
不干涉太多,从小教会独立
学会一个人远行、生存
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单枪匹马
他们觉得一直生活在温室的小孩太脆弱
对小孩以后的成长是块绊脚石
而小敏觉得,适当的陪同是可以的
但凡事过头就不好了
毕竟“水满则溢,月满则亏”
而成长的路上,家长并不能陪伴一辈子
总有些路,迟早需要一个人走完
#今日互动#
曾经报到你有爸妈陪同吗?
如果你有小孩,你会怎么做?
送别时,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儿?
评论区见
•End•
图∣网络、原创 作者∣小敏
合作微信:jxmd01 联系电话:130779772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