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tyle="visibility: hidden;">
作者 | 南昌大学小天使编辑 | 阿铎
公众号后台回复:起航班
22级新传考研交流2群:62987748
各位22的小伙伴好呀,帮助大家择校的【22报考指南】已经持续近一个月啦~
很高兴这一个月以来小伙伴们对这个专栏给予的关注与好评,考虑到崽崽们对各个学校的期待,我们将本专栏的预告从每周预告调整为了每月预告。
本月的介绍院校如下表,如果你的目标院校还没有被介绍,也不要着急哦~我们会邀请更多院校的学长学姐,每日在公众号轮值答疑互动,大家有什么关于该院校的疑问都可以在该推文下留言哦,我们的直系小天使会来亲自回复大家的疑问。
2022级的各位小宝贝们大家好呀,我是南昌大学的小天使西西学姐~很开心接下来可以陪伴大家度过考研的路程,也非常开心可以在全程班建立之前与大家在公众号“谋面”。
我也是19级的全程班的学员,以专业课250+的分数上岸的我真的受到了好多鞋厂小天使的帮助,不管是一对一的询问与开导,还是在课堂上的思想碰撞,都让我受益匪浅。
南昌大学的新传算是老牌专业了,虽然南昌的地理位置不是那么优越,但是,学校好就足够了呀,而且,南昌大学的报录比不是那么残忍,真题也较为基础~最重要的是,南昌的瓦罐汤跟拌粉是真的很好吃啊!!!
不管我们最后能不能继续相遇,我都希望,每一位决定考研的人都可以得偿所愿,有所收获。
南昌大学是国家“双一流”计划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江西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西省部省合建高校,是江西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学校地处“英雄城”南昌市,拥有前湖、青山湖、东湖、鄱阳湖4个校区,其中前湖主校区占地面积4321亩,校舍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
学校现设有人文学部、社科学部、理工一部、理工二部和医学部,拥有12个学科门类的126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和29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本部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34753人,各类研究生14980人,国(境)外学生1492人。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由新闻学系、广播电视学系、广告学系、影视传播系与现代传媒中心组成。学院前身是江西大学新闻系,创办于1958年6月,是在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之后成立的国内第3个新闻教学点,现为江西省唯一一所“部校共建”的新闻学院。
学院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传统优良,发展综合优势突出。现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本科专业,学科排名进入《中国最好学科排名(2017)——0503新闻传播学》全国第19名,在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B-行列,位列全国第25名。2017年并获批教育部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被列为“江西省高校新闻传播学科联盟”牵头单位,拥有江西省重点学科、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舆情监测与治理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首批专业综合试点专业(全国仅有两个同类点获批),省卓越传媒人才工程等。
学科发展特色鲜明。在中央苏区新闻舆论实践的研究方面,苦志深耕,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研究成果,并形成本院的特色与优势研究领域。近年来,学院先后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重点项目以及中宣部特别委托项目,在国家级项目的立项档次与数量上,均有非凡的表现,推出了一批质量高、影响大的研究成果。在传播政治经济学、慈善传播等研究方面,用力甚勤,时有不俗的创获,在外界也赢得了较好的影响。牵头与国内17所新闻学院联合发起成立中国新闻史学会党报党刊研究会,成为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引领者与组织者。
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进一步优化。由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赣鄱英才555工程文科领军人才、教育部新闻传播类教指委主任委员、二级教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为领头羊,赣江青年学者、国内外优秀博士等中青年教师组成骨干梯队,绝大部分拥有国家级项目的主持经验,并获江西省社科成果奖和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多项。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下设传播学、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3个学术硕士点,设有新闻与传播硕士、出版硕士2个专业硕士点。
新闻学/传播学学硕
新闻学学硕的研究方向有电视传播与电视文化、报刊实务、新媒体、新闻史。毕业后可从事各类新闻机构的编辑和管理工作,在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广告经营单维进行宣传、策划工作等。
传播学学硕的研究方向有传播理论、传播史、传播实务。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广告经营单位的宣传、品牌传播和广告策划创意与经营管理等工作,在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播及管理工作等。
新闻学和传播学学制均为3年;学费为每年8000元,住宿费每年1200元;补助为每年10000-4000元奖学金,以及每个月600元助学金。
新闻与传播专硕
新闻与传播专硕的研究方向有新媒体实务、新闻采编实务、广告与公关实务。毕业后可在新媒体行业、传统电视媒体行业、报社等从事编辑、运营、记者等工作;在大型企业从事公关、广告创意以及宣传工作;在其他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宣传等工作。
新闻与传播专硕学制为2年;学费为每年10000元,住宿费每年1200元;补助为每年10000-4000元奖学金,以及每个月600元助学金。
说明:南昌大学新闻学、传播学、新闻与传播无推免,学校不公布报名人数,2017年及以前的复试及录取名单不分学院,按姓氏来分类,无法辨别哪位同学是考哪个专业的,所以这部分资料缺失。
分数线
新闻学
传播学
新闻与传播
难度分析
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硕初试题目相同,考察内容为以下板块:传播学基础+新闻学基础+新闻史+新闻写作基础知识+实务。考题侧重于基础知识,考察实务类型较为固定。
新闻与传播专硕考初试考察内容为以下板块:传播学基础+新闻学基础+新闻写作基础知识+实务。考题兼备基础知识跟业界考察,考点重复率较高,视听传播考察概率较大,综合题目的最后大题变换率高,2020、2019年考了采访策划,2018、2017年无实务,2016、2015年考察消息评论。
总体而言,南昌大学近几年考题在依然偏重基础的原则之下,考察业界、学界热点,而这方面,正是拉开分数的题目,难度水平并无很大变化。报考南昌大学的同学,需要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之下,多关注热点信息,加强答题训练。
陈信凌
身份: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赣江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新闻学基本理论;新闻史
学术成果:出版《国内电视媒体制度变迁与绩效评估研究》、《江西苏区报刊研究》等著作6种,在《求是》《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电视》《中国出版》《中国记者》《中国编辑》等学术性期刊发表论文90余种
郑智斌
身份: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受众、传播理论
学术成果:出版《众妙之门:中国互联网事件研究》、《中国发展传播学(江西卷)》、《飘在网海:网络人际传播研究》、《电波广告实务》等学术专著4部,发表CSSCI期刊论文17篇
周云倩
身份: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网络传播、传媒管理、广播电视
学术成果:出版学术专著《程序正义视域下的舆论监督》,发表学术论文81篇,成果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
曾光
身份: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系主任,硕导
研究方向:品牌传播策略、广告媒体运营、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形象塑造
学术成果:中国广告协会学院奖评委,华文时报金犊奖副主任委员,亚洲华文广告金像奖评委,TIGERROARAWARD虎啸传媒大奖评委,首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江西区)评审主席,IAI国际广告奖评委,被授予“中国最有眼光学术界评委奖”,“中国当代杰出广告人”;曾兼任江西电视广告总公司品牌总监,CGOTO整合创意机构创始人
张振亭
身份: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新闻史论、传媒与社会发展
学术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专项《中国新闻传播史》编写组成员
刘西平
身份: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媒介经营与管理、广告传播和网络传播
学术成果:在《当代传播》、《编辑之友》等CSSCI来源期刊和《中国记者》、《传媒》等中文核心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中国网络问政长效机制研究》和专业教材《广告文案写作》
陈世华
身份: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传播政治经济学
学术成果:出版专著《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微博参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译著《传播理论的职业运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中英文论文、译文发表于《国外社会科学》《北京大学学报》《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等刊物,多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或摘编
黄晓军
身份: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新闻实务、文化传播
学术成果:专著:《中国大众传媒合作竞争论》(人民出版社)、《禅的传播》(宗教文化出版社)。主编教材:《新闻作品评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杨思文
身份: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政治传播、新闻实务
学术成果:出版专著一本:《传媒对公共政策制定之影响研究》。发表论文若干。其中代表性论文有《从政治表达自由到个人表达自由——密尔父子表达自由思想的语境主义分析》、《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的政治传播思想评析》等。
王亿本
身份: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传播符号学,健康传播和媒介经营与管理
学术成果:在《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多篇(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主编专著:《大众非言语传播影响传播功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参编专著:《连接与互动——新媒体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参编教材:《网络新闻编辑学》(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朱玉华
身份: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和品牌传播研究
学术成果:在《编辑之友》、《贵族民族研究》、《出版广角》、《求是》等刊物发表论文10多篇,出版了《新闻的传播审美及人才培养研究》专著。
沈鲁
身份: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兼影视传播系主任、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影视媒介生产与传播以及电影史论
学术成果:在《当代电影》(CSSCI)、《文艺争鸣》(CSSCI)、《学术界》(CSSCI)、《江西社会科学》(CSSCI)、《电影文学》、《电影评介》、《传媒》等国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已出版学术着作3部;已出版教材2部;已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项目1项,已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
邓年生
身份: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电视与新媒体、视频传播、媒介融合与管理创新
学术成果:主编《电视专题与专栏》、《中外新闻事业史》等。其中《中外新闻事业史》获江西省第五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13年入选“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在《中国出版》《国际新闻界》《编辑之友》《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成果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胡丹
身份: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研究方向:媒介批评、新闻史论、数字出版
学术成果:在《国际新闻界》、《江西社会科学》、《中国出版》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三部。
传播学与新闻学参考书目:
《新闻学概论》新闻学概论编写组(马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高等教育出版社
《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闻与传播参考书目:
《新闻学概论》新闻学概论编写组(马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南昌大学的综合能力的考题与往年来讲在实务题方面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述评及电视评论都是以往没有出现过的考题类型,且,名词解释由以往的8选4变为5选4,对同学们平时的积累要求更高,且,新闻写作教程这本参考书占分比重增加。但是今年仍出现了往年考过的原题,因此,尽管真题考察题型在变化,但是,对于真题的回顾仍然非常重要。
相较于以往的名解,近几年的名解更贴合了当下新闻业的发展。答题比较中规中矩,2021年的考题多集中在实务的理论知识上。基础能力的真题仍旧延续了以往的风格,以书本知识为主。
南昌大学专硕近6年真题
2021年专硕真题
2020年专硕真题
2019年专硕真题
2018年专硕真题
2017年专硕真题
2016年专硕真题
2016年学硕真题
2015年学硕真题
2014年学硕真题
典型真题分析
结合平台或电商实例,谈谈双11营销(20分)
“双11”是指每年的11月11日,是指由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在全中国范围内兴起的大型购物促销狂欢日。每年的11月11日,以京东、天猫、苏宁易购为代表的大型电子商务网站一般会利用这一天来进行大规模的打折促销活动,以提高销售额度。双11营销体现出了以下的特点。
一、迎合巴赫金“狂欢”的心理诉求
当今的泥沙俱下的时代很容易产生信息爆炸,用户容易形成时空紧张感的心理焦虑情绪。双11的数字化营销正是契合了用户的心理,实现了情绪宣泄下的促销与购买的狂欢景象。2018年天猫双十一全天交易额为2135亿元,比同年上涨了500亿左右。
二、全媒体多渠道传播的宣传矩阵
双十一营销并非局限于天猫、京东等电子商务自身的平台,而是实现了多维度的拓展,将宣传触角触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网红张大奕的网店在双十一前夕便在微博进行饥饿式营销,并亲自下场进行直播。双十一营销实现了多平台、多渠道宣传,扩大了信息覆盖率。
三、精准受众定位提升宣传效力
双十一的购买用户多为青年群体,因此,在平台的布局、色彩的运用等方面也多迎合青年人的喜好。天猫便采取亮眼的色彩以形成一定的视觉体验,并实行抢红包活动,实现了多青年主体的融合,从而促进购买群体的扩大,提升购买力与获利率。
四、盲从心理助力营销效果
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会造成弱势意见的失语状态。用户在双十一营销下的意见环境中,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盲目顺从购买的浪潮,这也为双十一营销的效果起到了助力作用,成为双十一营销的新特点。
双十一营销是对用户体验的塑造与挖掘,其本质是商家制造出的消费环境。而用户需要明确自身需求,防止消费社会的进一步演进。各平台主体也应注意把握营销度,防止形成娱乐化的拟态环境,挤压价值引导的空间。
网络舆情的现状及问题(20分)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中,围绕中介性的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论主体的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并带来了新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的现状
(一)参与主体多元化
新媒体时代赋予用户以权力,实现了权利到权力的转移。民众作为网络舆情的发声主体利用下放的传播权进行自身的情绪表达。主流媒体、自媒体、民众形成了网络舆情的多元主体网络,对舆情事件进行或理性或感性的情绪表达。
(二)信息来源多样化
随着技术的变革,信息发源地愈发丰富,在两微一端、传统媒体、网站等新闻来源地的基础上,出现了知识型付费平台,例如知乎。这些平台的发展导致了网络舆情事件源头的多元化与复杂化。
(三)传播周期暂态化
4G技术的普及以及5G技术的到来,移动端的普及化实现了信息如泥沙俱下的状态。同时,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多热点事件暴露于公众面前,加快了传播速度,致使舆情事件的焦点频频转换,新闻搭车现象频出,舆论的中心快速更迭。
二、网络舆情的问题
(一)众声喧哗,加剧网络舆情的情绪化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意味着情绪表达的丰富化。我国在当下处于社会转型期,众多问题凸显。民众在焦虑情绪的推动下利用网络进行情绪表达,而这种表达往往表现为非理性的状态。例如在于欢案中民众情绪不可控性加大,情感化表达占据了主要地位。
(二)真假不明,促使网络舆情的频繁爆发
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加大了对信息进行核查的难度,虚假新闻、反转新闻频发,而其所带有的刺激性、趣味性等因素契合了民众的关注点,促使民众进行情感表达与宣泄。尤其是当新闻内容与民众自身关系较大时,民众更容易受到谣言的蛊惑,由此便可能引起新一轮网络舆情的爆发。
(三)传播加快,阻碍网络舆情的稳妥解决
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传播速度在多元主体的作用下呈现出异常的速度,网络舆情的出现、高潮以及消退也因此呈现出快速的特征。而快速的传播将会影响对民众情绪的引导,易使得民众的恶劣情绪被忽视,甚至在下一次舆情爆发时出现,形成恶性循环。
在主体、渠道、传播速度的推送下,网络舆情出现了情绪化、频繁化等问题,因此,急需政府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媒体进行舆情监控、民众提升媒介素养。在多元主体的共同作用之下,网络舆情的发展将可期。
南昌大学考察到的这些相关的知识,咱们全程班课程都是有涉及到的哈~小可爱们在报考南昌大学新传的过程中如有问题,欢迎留言呀~
[/url]
2022级新传考生,不知道从何开始复习?加入"起航班",跟着我们一起读书吧!公众号后台回复: 起航班即可免费参与~
[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DgzMTEzMw==&mid=2649555565&idx=2&sn=bf0666fa66fa46e272f720ba57024096&chksm=8787959fb0f01c890db5d19b5c972c1e6bc65874218301bad0b025f68e45042804604e340b78&scene=21#wechat_redirect]
[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DgzMTEzMw==&mid=2649555952&idx=1&sn=5933e43ecb758deaa7b932380b8757c4&chksm=87879402b0f01d14d0feacc7560fd57f3609bb6069841366c15eb17a0c31089d340e21ebc54d&scene=21#wechat_redirect][/url]
喜欢文章记得一键三连哦~ |
|